2025年8月18日,演员戴娇倩在社交平台发文,揭露某剧组导演因连续工作7天猝死的悲剧。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深水炸弹,再次将影视行业的高压生态推向舆论风口浪尖。当“7天拍完100集短剧”“日均睡眠不足4小时”成为行业常态,当从业者的生命被压缩成流水线上的“快消品”,我们不得不追问:影视创作的光鲜外壳下,究竟藏着多少被透支的灵魂?
近年来,短剧市场以“短平快”模式疯狂扩张。为追求流量变现,制作方将拍摄周期压缩至极限:一部100集的短剧,传统拍摄需数月,如今被压缩至7天完成。横店影视基地的跟焦员透露,自己曾连续7天不回酒店,每天工作超20小时,扛着几十斤设备往返片场。这种“死亡倒计时”式生产,让从业者沦为“人形机器”——化妆师定妆后连续工作20小时猝死、副导演连轴转后喝到胃出血、普通演员因超时无酬劳只能靠速效救心丸续命。
更令人心惊的是,这种压榨已形成产业链闭环。剧组为节省成本,常以“连轴拍摄+无休日”模式运作,设备场租、群演费用等硬性开支迫使所有人向时间低头。一位横店统筹透露:“凌晨4点拍完戏,8点半必须出次日通告,没有休息时间。”当生命被切割成以小时计价的商品,猝死不再是偶然,而是必然的“职业风险”。
短剧的高收益吸引资本蜂拥而入,但制作成本却通过压缩人力成本转嫁。平台采购价通常按“集数×单集采购价”计算,制作方为多赚差价,将100集内容压缩至7天拍摄,单日工资成本可降低40%。这种“偷工减料”式生产,本质是将从业者的健康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利润。
对比好莱坞成熟的工业化体系,中国影视行业仍停留在作坊式阶段。剧组缺乏标准化流程管理,常因道具出错、天气突变等意外导致进度失控,最终只能靠超时工作弥补。一位新人导演坦言:“拍爆炸戏时,我们连三倍加班费都付不起,只能靠主创人员的‘热血’硬扛。”
低薪与高强度形成恶性循环。普通群演日薪不足200元,为多赚收入不得不接受“连轴转”;而主演虽日薪可达数万元,却需全程跟组,全年无休。21岁的跟焦员小李因长期熬夜患上脑瘤,仍坚持工作:“停下就意味着被行业淘汰。”这种“用命换钱”的生态,折射出底层从业者的集体焦虑。
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已出台短剧治理七大举措,但执行层面仍存漏洞。建议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,对违规剧组永久封杀;强制要求剧组购买“高危职业意外险”,将猝死纳入理赔范围;设立独立工会,保障从业者休息权与健康监测。AI换脸、虚拟拍摄等技术可减少重复性人力投入。《沙尘暴》剧组通过预演系统将拍摄周期缩短20%,后期采用云端协作减少现场熬夜。行业需从“人力堆砌”转向“技术驱动”。
法国《劳动法》规定电影拍摄单日最长14小时,超时需支付25%溢价;韩国要求剧组配备“健康督导员”。中国可借鉴此类制度,将“每日强制休息1小时”“每周至少1天休假”写入合同。同时建立行业荣誉体系,让“健康导演”“可持续剧组”成为行业标杆。
戴娇倩的爆料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:当导演的命被换算成“7天拍完100集”的KPI,当化妆师的遗体成为“热死鸡”的黑色幽默,我们正在见证艺术创作沦为资本狂欢的祭品。影视行业需要一场深刻的反思——真正的精品从不需要用生命献祭,一个健康的社会,容不下“拿命换钱”的畸形繁荣。
正如导演谭嘉言所言:“创作必须扎根现实,但现实不该是吃人的修罗场。”唯有让从业者活得有尊严,影视行业才能真正迎来春天。
原标题:演员戴娇倩曝有导演连续工作7天猝死,工作人员一天只睡3个小时!影视行业之殇:当导演的命成为“快消品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