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民生 > 阅读

北京暴雨到底是千年一遇还是未来常态?


在过去的几天里,北京的的降雨量已经超过全年平均降雨量。30 条鲜活的生命逝去,31 条道路损毁,136 个村庄断电,1825 个基站断网,市郊铁路停运……人们不禁惊诧:让一座现代化超级大都市发生这种情况,这暴雨该有多强烈!

但是事情已经发生,我们就不得不思考,这场暴雨,到底是“千年一遇”的天灾,还是在全球气候异常频发的大背景下,可能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?

要理解北京的这次暴雨,以及更广泛的全球极端天气现象的成因,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核心概念:什么是极端天气?

很多人可能觉得极端天气就是“罕见天气”或者“异常天气”,比如百年一遇的洪水,十年一遇的干旱。这种理解其实不太准确。举个例子,如果北京在七八月份突然变得凉爽宜人,从气象数据上来看,也可能是百年不遇的现象,但因为它带来了舒适,没有造成破坏,我们通常不会把它称为极端天气。

更准确地说,我们关注的极端天气,往往指的是那些具有显著破坏力或潜在灾害性的天气事件。即便某种天气现象可能在某个区域经常发生,但如果它的强度、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能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、人员伤亡或生态破坏,那么它就属于极端天气范畴。

所以,极端天气更侧重于其灾害性而非单纯的罕见性。对于灾害性的极端天气而言,变成常态比千年一遇要可怕得多。

暴雨因何而起?

暴雨的成因其实是相对清晰的,它可以用克劳修斯-克拉佩龙方程来解释。这个方程告诉我们,空气的温度越高,它能够容纳的水蒸气就越多。粗略地讲,温度每升高 1 摄氏度,空气中能容纳的水蒸气就会增加大约 7%。我们身边的大气就像一个水库,气温越高,水库的容量也就越大。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后,稍微遇到扰动,就会让水迅速凝结然后掉下来,这就是人人都熟悉的雷阵雨。冷空气、地形抬升、遇到凝结核,这条都是让降雨发生的条件。如果条件合适,空气中的水分会出现崩塌式的连锁反应,然后产生非常强烈的降雨。

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,30℃ 的时候,每立方米空气中可以储存 30.4 克水,如果气温上升到 40℃,储水量就会暴涨到 51 克/立方米。如果按照饱和含水量 51 克/立方米,积雨云云层厚度 10 公里计算,如果这些水全部落下来,将会形成 510 毫米的降雨量(北京的平均年降水量是 600 毫米),这个模型虽然粗糙,但与本次北京暴雨的数据非常吻合。

所以,气温升高是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,因为它为降水提供了更充沛的弹药。

为何气温那么高?

所以,新的问题产生了,为什么气温会升高呢?

简单回答,当然是全球变暖引起了气温的持续升高。但是很显然,这个解释没有说服力,因为全球变暖这四个字,我们早就听麻了。

大家普遍知道,全球平均气温在上升。但很多人会疑惑,自工业革命以来,全球平均气温也只上升了 1 摄氏度多一点,为什么我们却感觉局部地区,尤其是夏天,会变得异常炎热,甚至刷新历史纪录的高温频频出现呢?

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点: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其实并不是均匀的。平均气温上升 1℃ 多一点,这并不是一个监测到的数据,这是通过统计全球各地各个季节的大量气温数据,进行平均后得到的结果。而平均之前的那些数据,表现出的是极端不均衡的混乱状态。

你以为的全球升温,是夏天变热,冬天变暖。其实真实的天气数据是,一些地区变得夏天极热,另一些地区变得冬天极寒,甚至有一些地区囊括了夏天极热和冬天极寒。“全球平均气温缓慢上升”的表达方式真的给了很多人误解,这就好像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里,有人一夜暴富,还有大量难民流落街头,但新闻里的报道说的却是“人均可支配收入缓步上涨”一样可笑。并非全球变暖引发了极端天气,而是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统计学规律,恰恰是全球变暖的直接体现。

极端天气的成因

极端天气的本质是热量分布的不均衡,而造成热量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:

01 热容量和水循环变化:

地球上不同的物质,如陆地、海洋和大气,它们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,也就是热容量,是有很大差异的。陆地升温和降温都比海洋快。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,陆地升温更快,导致海陆温差加大。同时,全球变暖也改变了水循环,一些区域变得更干旱,另一些区域则降水增多。干旱地区由于缺乏水分蒸发散热,地表更容易升温,导致白天的极端高温;而多雨地区则可能因为水汽充足,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极端降雨。

02 大气保温层的变化:

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棉被,阻碍了地表热量的散失。这层“棉被”使得夜晚气温下降变缓,导致最低气温升高。但同时,它也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。一些研究指出,这种“保温层”的变化,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的白天热量积聚更多,夜间散热又不充分,从而加剧了高温的持续性。

03 云量和日照水平的变化:

云层对地表温度有显著影响。白天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,起到降温作用;夜晚的云层则能阻碍地表热量散失,起到保温作用。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云的形成和分布,导致某些区域日照时间增长,从而加剧白天的热量积累。

04 城市热岛效应:

这一点在城市地区尤为明显。钢筋水泥的建筑物、柏油马路等城市建材比自然地表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热量。同时,城市中大量的空调、车辆等人工热源也会释放热量。这些因素导致城市中心区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,形成了城市热岛。热岛效应会加剧城市地区的极端高温,并且会增强城市上空的对流,进一步诱发或加剧城市地区的暴雨强度。当城市上空积聚大量热量和水汽时,一旦有冷空气或不稳定气流触发,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倾泻而下。

05 二氧化碳排放与消耗的失衡:

归根结底,这一切都与人类活动脱不开关系。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,打破了地球碳循环的自然平衡。森林砍伐、土地利用变化等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,进一步加剧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。这种失衡是导致全球变暖,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强度增大的根本原因。

原因总结与对策

如果看了上面的原因,你还是没有对极端天气有个完整的理解的话,我可以给你做一个很粗糙的比喻,以后你要给朋友讲极端天气,有这一句话就够了: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增加,导致地球处于一个升温期内,这就像是一锅正在加热的水一样,加热的过程中总是冷热不均且翻滚扰动的。地球的历史上有的时代比现在热,有的时代比现在冷,但只要温度没有快速上升或者下降,地球的气候就是相对平稳的。现在的极端天气,是温室气体快速排放和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北京这次的暴雨,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,超级城市快速建设的小环境中,发生频率正在快速提升的极端天气现象。这种天气正在从偶发变成必然。那,我们该怎么办呢?

说实话,我们手头的应对手段真心不多。一方面,坚持节能减排,用行动延缓气候变暖的进程,这是个长期任务。另一方面,做好突发灾难预警,做好城市排水工程,做好应急预案,这是有效但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应对策略。

也许,写一篇科普文,或者把极端天气形成的原理告诉给身边的人,也算是对抗极端天气的小手段吧。毕竟,知道越多,恐惧越少。你说呢?

本站备用网址 www.24wi.cc
敬请收藏   以防迷路
发表评论全部评论
字数 登录
相关新闻
今日热门